上半年大宗交易2399億元 折價率趨勢性上行
受減持新規(guī)、大盤表現(xiàn)乏力等多重因素影響,今年上半年大宗交易市場的吸引力相比于去年下半年大打折扣,傳統(tǒng)的大宗交易接盤方也在逐步退出這一市場。
今年上半年,大宗交易累計成交金額約2399億元,同比下降逾兩成。隨著新型交易模式的出現(xiàn),大宗交易仍保持著一定的活力,但折價率呈趨勢性上行態(tài)勢,整體平均折價率近5%,明顯處于上升通道。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大宗交易市場今年上半年累計成交188.2億股,成交金額為2399.2億元,同比分別下降27%、21%。滬深主板股票是大宗交易平臺上的主力軍,上半年成交1389.4億元;中小板居次席,成交713.4億元;創(chuàng)業(yè)板成交296.4億元。
成交價格整體呈趨勢性下行態(tài)勢。今年上半年大宗交易的整體折價率為4.88%,較去年下半年的4.29%增加了0.59個百分點,與去年同期相比,更是增加了近一個百分點。
此外,上半年折價率超過10%的交易在全部交易中的占比已升至20.5%,而去年下半年為16.1%;去年同期更是低至12.7%。再從不同月份看,今年1月至6月折價率超過10%的交易占比依次為14.5%、16.6%、26.2%、20.9%、22.4%、22.6%。由此可見,大宗交易的折價率正處于上行通道。
資深業(yè)內人士表示,去年實施減持新規(guī)之后,找到大宗交易接盤方的難度相比以前增加了不少,這使得受讓方在議價中擁有更多主動權,進而帶來折價率的上升。
一家此前專門從事大宗交易接盤業(yè)務的機構人士表示,減持新規(guī)發(fā)布之后,大宗交易原有的業(yè)務模式基礎已不復存在。此前專營大宗交易的機構雖然還有少數人仍在耕耘這一市場,但其業(yè)務已轉為代持股份,即收取利息,為那些意欲減持的上市公司持股6個月,6個月之后股東回購股份。
“現(xiàn)在接盤主力是那些主做二級市場的私募基金。他們對大盤及個股有深入的研究,對于那些長期看好的股票才敢吃進股票鎖定6個月。”上述機構人士進一步介紹道。
據信公咨詢介紹,大宗交易上的新型交易模式大概有三類:一是類定增模式,即大宗交易受讓方以鎖價方式受讓股票,為對沖風險,受讓方與減持方簽訂為期6個月的場外期權合約。二是類質押模式,大股東將股份通過大宗交易過戶給第三方并拿到50%到70%的出讓資金,另外30%到50%的資金作為初始保證金留存在第三方,待股票解鎖時再行結算。第三種是私募可交換債模式,受讓方向大股東發(fā)行私募可交換債(大股東質押同等股票市值),6個月后轉股或直接賣出。
某私募基金投資經理表示,公司對于長期看好的股票通常會采用第一種模式直接接盤。但在上半年市場整體低迷及私募參與場外期權逐漸趨嚴的情況下,私募基金也越發(fā)謹慎,近期洽談的項目價格都壓得比較低。
機構動向方面,上半年機構通過大宗交易平臺買入545.9億元,同比增長逾三成。在買入金額逆勢增長的同時,賣出金額大幅縮水。上半年機構共賣出611.6億元,同比下滑14.7%。中國平安、萬科A 及分眾傳媒最受機構青睞,上半年累計買入金額分別為128.8億元、70億元、40億元。(記者 王曉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