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大美青??蛻舳擞?2019年7月,江蘇省南通市一位叫湯淳淵的老人去世了。湯淳淵是南通大學一名退休教師,多年來長期資助一名失去母親的孩子。后來這個孩子想通過匯款單上留下的名字“莫問隋”找到這位恩人,卻困難重重。
莫問我是誰
“莫問隋”是湯淳淵老人每次匯款時留的化名,也是南通方言“莫問誰”的諧音。經過媒體報道,老人的事跡迅速傳播開來,他助人為樂不圖回報的精神,也激勵著一批又一批南通大學學生。
(資料圖片)
清風徐來,青山駐翠。后來,“莫文隋”成為南通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名稱,成為南通大學志愿服務的響亮品牌,也是一代代有夢想的南通學子共同的榮耀。
7批江蘇支教團隊先后赴海南州支教
朱頌海、卞永潔、蘇芬、王紫晴、韋婧,1名男生,4名女生,一個團隊。3月10日下午, 5名來自南通大學的支教學生正在貴德縣民族寄宿制學校為孩子們授課,他們是南通大學派到貴德縣的第七批研究生支教團。
雖然支教時間僅有短短半年,但孩子們已經有些離不開他們了。從到南通大學報到,被“莫文隋紅馬甲”接進學校的第一天開始,支教團的每個人心里就都有了一顆種子:健康、陽光、專業(yè)、博愛。他們又把這顆種子帶到了青藏高原。
卞永潔的班里有一名調皮的小男孩,經常不寫作業(yè),成績不好。卞永潔說:“我覺得他挺好!”這話被孩子聽到后他就像變了個人,不僅每天認真寫作業(yè),學習成績也提高了。他還常常等在老師上下課的途中,就為了幫老師接拿手里的東西。
“這是孩子最質樸的表達,讓我覺得對孩子的激勵是多么重要!”卞永潔說。
韋婧是支教團團長。有一天,她發(fā)現(xiàn)有個孩子上課時在偷看什么。那是一張上一批支教學長的照片,韋婧“狠心”沒收,并告訴學生,老師先保存,到假期再來取,沒想到假期到了,孩子真的來要照片了。
江蘇援青研究生支教團每年輪換一屆。一天晚自習后,卞永潔被一群孩子圍了起來,索要上一批支教老師徐盈的聯(lián)系方式,并讓卞老師發(fā)合照給徐盈。撥通徐盈的視頻電話,孩子們搶著和徐老師說話。看著孩子們與徐盈的難舍之情,卞永潔有些感動,也深感使命光榮。
期待最美的重逢
這樣真實而平淡的故事每天都在發(fā)生。
“老師,你能不能多加會兒班啊,我給你付加班工資!”
孩子們只想和老師多一些相處時間。
“老師,哪天到我家來,我給你煮牛肉熬奶茶!”
……
今年7月,第七批“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又該期滿了,孩子們舍不得老師走。
支教團中唯一一名男教師朱頌海負責教九年級語文,剛開始這個班課堂紀律差,朱頌海萬般頭疼,但他抓住了孩子們的“軟肋”:“如果再不改,老師就不教你們了!”
沒想到這句話產生了奇效,課堂紀律突然好轉。第二天,朱頌海還收到了班級課代表代表全班同學寫來的道歉信。他們怕老師生氣真的離開。朱頌海保存了這封信,當成他支教生涯的最好留念。
“老師別走,把我們帶到九年級,我考到江蘇去找你!”
“不行啊,老師也要回去繼續(xù)讀書,不過我可以在江蘇等你,考上大學可以來找老師!”
離開,就會有更美的重逢。貴德縣民族寄宿制學校校長去乎熱說,貴德縣民族寄宿制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寄宿制學校,從2018年起,南通大學“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來到學校開展支教工作,截至目前,已有5批25人在學校支教,傳承和發(fā)揚莫文隋精神。去乎熱說,這些支教老師適應能力強,能融入到學校大家庭。他們知識面廣,思維活躍,保質保量地完成課件任務的同時協(xié)助學校日常工作,孩子們都很喜歡他們。
如今,“莫文隋”研究生支教團已成為貴德縣民族寄宿制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