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戰(zhàn)國時期,今河北省大部分區(qū)域分屬戰(zhàn)國七雄中的燕國和趙國,因此河北自古又被稱為燕趙之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將弟弟召公封于燕地(今北京房山琉璃河一帶)。燕桓侯時曾遷都臨易(今河北雄安新區(qū)南陽故城遺址)。燕莊公時,開始營建上都薊(今北京西南部宣武門至和平門一帶)。約公元前4世紀,燕昭王在易水河畔(今河北易縣附近)筑武陽城,是為燕下都。史料和考古研究表明,鼎盛時期燕國國土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占據(jù)今河北北部和遼寧西部的廣大疆域。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趙、魏、韓為諸侯,三家正式分晉。自此,趙國建立。趙國國都在歷史上幾經(jīng)變遷。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都邯鄲,大興土木,在此建立王城。至公元前229年秦軍攻陷邯鄲,這座城市作為趙都的歷史共計158年。
約在公元前275年前后,經(jīng)過趙武靈王等幾代君王的開拓,趙國的疆域比剛定都邯鄲時擴大了三倍,北達今內(nèi)蒙古南部,西到山西省中部和北部,東到山東省西部,南到河南省北部。在河北境內(nèi)則完全占據(jù)燕南長城以南地區(qū)。
我國的區(qū)域文化大致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具有河北地域特色的燕趙文化就是在戰(zhàn)國后期逐漸形成的。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中已將“燕趙”合稱,在分析燕趙民風時,司馬遷認為,這里的人們“悲歌慷慨”。燕趙逐漸成為河北的代稱。
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送董邵南游河北序》一文開篇稱“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其后在流傳中逐漸演化為“燕趙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的說法,慷慨、豪邁、俠義、壯烈的燕趙文化,也由此以一種更為凝練的表述深入人心。(整理/河北日報記者王思達)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