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以來,廣州援疆工作隊在幫扶地新疆疏附縣深入推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工作,讓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fā)芽。
明德小學舞龍隊正在表演
中華傳統(tǒng)文化靠實力“圈粉”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時天上著詞聲”,這是唐朝詩人張祜描寫節(jié)日舞龍的盛況。今天,這種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習俗和場景,也在喀什地區(qū)疏附縣大受歡迎,成了校園內外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疏附縣明德小學,每天下午放學以后,總有一大波孩子不肯回家,他們或者已經是學校的“龍隊員”,或者是“龍隊員”的粉絲。操場上鑼鼓聲聲,近百名身著彩衣的孩子舉著龍燈,在龍珠的引領下忽而擺頭忽而昂首。
疏附縣一中,6艘陸地龍舟正在你追我趕,奮力前行。援疆教師魏開源和一中老師艾尼瓦爾同在一艘龍舟上,一個用力擊打著鼓點,一個喊著口號“1、2、1、2,加油”。陸地龍舟是廣州援疆工作隊經過多次調研之后引進的項目,在新疆尚屬首次。
初二(2)班學生阿不都艾尼說:“我以前只知道端午吃粽子是紀念屈原的,原來賽龍舟也是為了紀念屈原,我也要加入龍舟隊!”
謝秀珠老師正在指導學生剪紙
中華傳統(tǒng)文化激起少年自豪感
黃華平是美術老師,擅長國畫、書法和篆刻,疏附縣三中每周都會安排4節(jié)傳統(tǒng)文化課,孩子們根據愛好跟他學習國畫、書法或者篆刻。初二(1)班的安尼瓦爾從一個不知國畫為何物的“小白”,逐漸成了一名“老司機”,畫的國畫越來越有韻味,還在新疆組織的書畫比賽中獲得了一等獎。
2020年,廣州援疆工作隊還根據援疆教師謝秀珠的特殊身份——客家剪紙非物質文化傳承人,在明德小學籌建了“客家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將愛國主義、紅色歷史、國學學習融入剪紙課堂,開發(fā)的“剪紙+傳統(tǒng)文化展示”“剪紙+詩歌背誦”課堂深受孩子們歡迎。
建黨一百周年前夕,謝秀珠剪紙工作室驚艷眾人。孩子們分成三個組,分別設計、合作剪出了《童心向黨》《黨的溫暖像太陽》《黨在我心中》等巨幅剪紙作品,一幅作品長達10米左右,每個孩子剪一個字或者一個插圖。這些飽含少年心中熱愛的剪紙作品,讓看過的每個人都為之振奮,心生豪情。
目前,客家剪紙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已有教師30余人、學生社團150人,其中維吾爾族教師15人。一年來,傳習基地組織師生1000多人次積極參加剪紙工作室活動,并將剪紙藝術送教下鄉(xiāng),在鐵日木鄉(xiāng)小學收到良好效果,深得師生喜愛。
托克扎克鎮(zhèn)中心小學以“書法、快板、舞獅”文化特色為主線,在打造特色社團上下足功夫。學校建成了南疆首間書法教室,充分挖掘書法教育“育德、啟智、健體、審美”的功能,開展書法教育“進課堂、進師生、進生命”的“三進”教育,把中華經典誦讀《弟子規(guī)》《三字經》《唐詩宋詞》納入學生日常學習內容,實施大課間“經典誦讀+音樂律動”。從此,孩子們的課間操再不是簡單的伸展運動,而是充滿了節(jié)律和動感的太極拳,孩子們一邊揮拳一邊跟著音樂朗誦《弟子規(guī)》,場面如詩如畫。
據統(tǒng)計,2020年以來,廣州援疆工作隊在疏附已構建了10多個傳統(tǒng)文化課程體系,設置了300多個文化課堂,成立了包括國畫、書法、舞獅、舞龍、戲曲、快板等在內的學生社團30多個,深受學生歡迎,參與學生達20000多名。
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黃慶 通訊員 穗援疆